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

金元本位改革具體問答634 Golden Special【美國經濟穩定地持續--衰退前的虛假的泡沫經濟 




金元本位改革具體問答634 Golden Special【美國經濟穩定地持續--衰退前的虛假的泡沫經濟 

衰退前的虛假的泡沫經濟

Q1解釋「FED:美國經濟穩定地持續」--衰退前的虛假的泡沫經濟

全世界的通貨膨脹都是在衡量價格變動的基礎上得到的,
唯獨美國別出心裁。
比如說,只需要在統計資料上做點手腳,
美國經濟就可以看到,在與其他國家相同的情況下,
得到兩個百分點的通貨膨脹率。
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高估GDP
如果看看企業投資的情況,我們會發現什麼呢?
據大多數媒體的想法,企業投資性支出,
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投資,反彈已成事實。
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利潤絕對是相當可觀的。
但眾多利潤研究的結果卻讓我們看到另一幅完全不同的畫面,
讓我們大跌眼鏡。
多數經濟學家更喜歡那些高度綜合性的數位——
比如說,按存貨估價和資本支出調整後的企業利潤。
這樣的數位無疑是含混不清的,
因為這個數位包含了金融業資料,而後者已超過1.7萬億美元,
這就混淆了經濟增長趨勢的真實面目。
與經濟衰退期的低谷相比,總量數字已上升70%左右。
但歸根到底,問題就在於:這個數字包括金融業利潤。
在所謂的“真實經濟”,製造業的利潤狀況停滯不前,
因此,我們根本找不到任何能證實經濟確有改善的依據。
被我們的領導者稱為普遍性的“增長”根本就沒有發生過,
因為在住房價格上漲的情況下,
擁有住宅的消費者實際上是在用借款來補償其收入的下降。
一方面,是收入驅動型的支出大幅下跌;
另一方面,則是負債驅動型的支出急劇上漲。
最終的結果,當然是泡沫推動下的利潤增長。
換一個角度看,源於工資和薪水的收入驅動型支出
實際上也屬於經營性支出。
而信貸融資,則會形成企業的收入。
一個企業的盈利能力不可能無限提高,
同樣,消費者也需要服從經濟規律的束縛。
企業利潤,實際上就是一種負債驅動型經濟。
消費者在承受巨額損失的情況下增加支出,
然後再通過巨額借款創造支出源泉,
這一點在美國的貿易赤字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。 
人們似乎總是想當然地認為,
美國經濟可以憑空借貸創造出無窮無盡的價值。
如果真是這樣的話,
價值同樣也可以在瞬息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但他們還是會固執己見地說:這不可能。
經濟學家之所以喜歡使用國內生產總值(GDP),
因為它是個大雜燴。
GDP終究還是最具有欺騙性的。
要揭穿它的真面目,
我們只需要逐個剖析一下GDP的每個組成部分。
而新聞報導卻只能讓我們對經濟形勢產生錯覺。
作為美國經濟基石的製造業,
對於美國製造業所面臨的境遇,
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:蕭條。
不過,如果我們單純從GDP來看,
根本就無從發現這一重要趨勢。
從另一個角度說,媒體又將如何杜撰自己的新聞呢?
 “還有能帶來失業的復蘇嗎?一切都有可能。”
顯然,媒體作者想告訴我們:
在紛繁複雜的經濟生活中,
總能找到其他好消息,
來彌補問題重重的讓我們心痛不已的美國經濟。
美國經濟的經濟正在以越來越奇特、
越來越劇烈的方式變化著:一天天地遠離商品生產,
美國的決策者和經濟學家們也在興高采烈地歌功頌德,
在他們看來,這是發達國家經濟進程中自然而言的轉換。
媒體常常會告訴我們,
生產率不可思議地高速增長,
但是,這到底是事實,
抑或只是一個天大的經濟騙局呢?
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無數種解釋。
比如說,商業能從普通工人身上榨取到更多利潤滑
,而願意付更高的薪水。
如果這種說法真能帶來利潤,
經營性投資支出的增加也就理所當然了。
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這般
勞動生產率是一個衡量工作效率的經濟指標。
涵蓋70%經濟領域的經營業生產率已經下降
不過,如果平均工資的確是在增長,
或者至少是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同步,
這種說法或許才可以站得住腳。
但細細看來,事實上,
數字和結論之間卻自相矛盾。
2008年經濟衰退以來,
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只有1.9%
用一概而論的觀點看待生產率增長,
從資本性投資經濟原理角度說,
它與媒體對於美國經濟卻有著與眾不同的避重就輕意義。
因為這必然會給就業與美元價值之間的關係帶來真正問題。
但可悲的是,美國近期的生產增長卻和資本性投資毫不相關;
相反,投資淨額甚至出現下跌。
對於這個自相矛盾的指標,
統計數字太多了,
經濟上的動因太少了,
媒體故弄玄虛的統計資料取代了真實的因果關係。
那樣,我們到底是應該相信真正統計數字還是媒體呢?
如果選擇媒體歌頌的話,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:
對於媒體宣揚的所謂經濟趨勢,
在經濟學領域內根本找不到任何符合邏輯的依據。
而媒體所杜撰的生產增長,
其前提不過是人為誇大的真實負債驅動的GDP增長。


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